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非洲概览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卫生官员与中国专家组的灭“虫”故事

时间:2024-01-11 14:11:03   作者:   来源: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卫生官员与中国专家组的灭“虫”故事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地区的奔巴岛,年过六旬的塞莱·穆罕默德左手拎着一摞印有“中国援助”字样的脸盆,右手攥着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册,正和他的中国“战友”忙着装车,为下午去血吸虫病重点防控社区宣传做准备。

为吸引更多人参加,每次宣讲,防治队员都会将防治宣传册搭配脸盆、帆布袋等生活用品发放。“没办法,根源还是太穷,跟防治血吸虫病相比,大家还是更关心下顿饭能吃什么。”塞莱对新华社记者无奈地说。  

微信图片_20240111141853.png

1月1日,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队员何明祯(右)与奔巴岛热带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塞莱(左)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奔巴岛社区医院内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奔巴岛是桑给巴尔地区第二大岛,面积约900平方公里,有近60万居民。小岛天蓝海碧,民风淳朴,却一度是血吸虫病的重度流行区。1986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资助下,岛上首个血吸虫防控项目开始执行。刚从学校毕业的塞莱以桑给巴尔卫生部官员的身份成为项目具体执行人。

彼时,由于资金不足,塞莱往往只能独自开展工作。除了带上检测用的尿液试剂杯、治疗用药吡喹酮以及地图、纸、笔外,他还要随身携带镐、麻绳等工具,以防被野草割伤或遭遇动物袭击。塞莱偶尔还要帮助岛民加固水井吊绳,以取得对方信任。

微信图片_20240111141913.png

1月1日,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队员王鑫瑶(左)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奔巴岛上的专家组实验室内查看培养的实验螺。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当时岛上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病。我挨家挨户走,一点点解释,一个个登记,每天都筋疲力尽。加上自己刚毕业,从早跑到晚却不见成果,我哭了很多次,但第二天还是继续走。”时光荏苒,如今塞莱已成为奔巴岛热带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他的灭“虫”之路上也多了可靠的中方伙伴。

2014年,中国在世界卫生大会上签署关于在坦桑尼亚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负责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2017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批专家组进驻奔巴岛。迄今已有34名专家赴奔巴岛开展工作。

微信图片_20240111141921.png

1月1日,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组长黄玉政(前)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奔巴岛开展血吸虫消杀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二期项目于2023年9月启动。专家组组长黄玉政表示,所谓防治,不仅要“治”,更要健康宣教、信息化和综合治理等多管齐下,才能从源头控制。  

“只有中国朋友在做综合防治,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豁然开朗,”塞莱说。后来,塞莱也积极实践,向中国专家学习,和本地同事沟通,劝说社区居民主动服药,进校播放防病动画,翻译斯瓦希里语防治横幅……

如今,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帮助当地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从8.92%降到0.64%。塞莱认为,如果想要将血吸虫病清零,下一步还需要与水利、农业、环保、教育等部门紧密协作,让居民享有干净的日常饮用水源,让孩子们定期服用驱虫药,不要在水塘中洗衣、游泳、玩耍。

微信图片_20240111141934.png

1月1日奔巴岛热带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塞莱(中)与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组队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几十年孤军奋战下来,塞莱也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但谈及血吸虫病的防治,他仍坚定表示:“我已向卫生部打了报告,也向中国医生提出请求,希望让我干完这一期项目再退休。如果能等来新一批中国援助队,我的职业生涯就无憾了。”

 

在防治项目办公室外,塞莱与记者挥手道别。灭“虫”路上,他已不再孤单前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